2025年9月10日至17日,必赢76net线路2021级建筑学专业全体学生及带队教师张学刚、石媛媛、张春单、王云露等组成考察团队赴景德镇、杭州、上海三地开展为期8天的考察学习。此次活动是《毕业考察》课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考察团队依次前往景德镇、杭州、上海三地,开展乡村、城市、建筑、规划、景观、室内、公共艺术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考察与分析,围绕建筑本体、空间逻辑及设计落地全流程,进行综合性调研与深度研判。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景德镇
为深入探究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师生共同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议题,依次前往景德镇丙丁柴窑、寒溪村、三宝艺术聚落等地开展专项考察。
丙丁柴窑以建筑艺术激活乡村在地价值,以极简的混凝土形态与自然环境共生,凭借独特的建筑美学成为乡村艺术地标,吸引了大量艺术创作者及游客到访,直接带动周边村落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寒溪村以“艺术在浮梁”项目为引导,将艺术装置、在地性创作嵌入农田、村口、民居等乡村日常空间,针对艺术如何与乡村生活融合进行了实践探讨。三宝艺术聚落尝试用艺术集群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以陶瓷及衍生艺术为核心,形成了创作、展示、销售、研学一体化的艺术产业生态。这些设计项目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大家更加真切地了解到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给大家很大启发。

当代公共文化空间——景德镇、杭州
师生围绕“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筑表达”议题,依次前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杭州富春山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良渚博物馆等地开展专项考察,系统调研了乡村、城市、校园等不同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
景德镇的御窑博物馆用东方拱券演绎当地传统柴窑形态,成为当地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各个时期的窑址遗迹和博物馆一起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的文化体验空间。

杭州富春山馆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于一体,建筑以《富春山居图》为灵感,采用主山、次山、远山布局,融合富阳乡土建筑语言,内外空间皆呈层叠山水之势。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以黛色玻璃幕墙与瓦片装饰为特色,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适逢馆内正在举办“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与本次考察主题不谋而合。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师生深入了解了国家级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筑逻辑。场馆又名文润阁,整体以宋代园林建筑为原型,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形成“南园北馆、馆园一体”的布局。

这些设计项目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在当代设计中的蓬勃生命力,为下一步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
城市更新——景德镇、上海
城市更新是目前行业内普遍进行的项目类型,也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次考察主要针对城市内的社区更新和工业遗产更新进行了考察。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以原国营宇宙瓷厂工业遗产为核心,保留了厂区内的22栋老厂房及窑炉等设施,通过保护性改造转型为集美术馆、博物馆、双创空间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上海鸿寿坊由老旧里弄与菜场蝶变而来,借食集餐饮链接邻里,营造出烟火气与时尚感兼具的社区生活圈。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不仅恢复了上海历史城区的肌理,也通过公共性和文化性回应了当代城市关于身份、记忆与未来的根本问题。M+马利创意园位于百年国货品牌——马利颜料的生产车间旧址,项目保留了城区老厂房的布局结构,并从延续马利颜料艺术美学方向入手,将美学与潮流主题融入项目建设当中。通过融合海派文化与时尚元素,构建了兼具人文底蕴与商业特色的工业风艺术街区。此外,师生还分别考察了EKA天物、绿之丘、陕康里创意园、西岸沿线文化建筑等众多更新项目。

结语
本次毕业考察以景德镇、杭州、上海三地为脉络,完成了一趟从瓷艺匠心到都市肌理的深度考察之旅。通过身临其境地感知丙丁柴窑的精神性、版本馆的文化性以及洛克外滩源更新项目的复杂性,将书本理论、课堂知识与鲜活的建成环境相印证,极大地拓展了专业视野与认知维度。此次考察不仅是对多种建筑类型的设计逻辑、技术实现与空间魅力的全面学习,更是一次关于建筑的社会价值、文化传承与未来创新的深刻思辨。所见所闻所感,必将转化为宝贵的创作养分与扎实的专业基础,为2026届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注入充沛的灵感与动力。